我一个昆明人,去了一趟咸宁后,聊聊对咸宁的

咸宁 更新于:2025-04-29 20:43
  • 用户9592754082432

    作为在 "春城" 长大的昆明人,我总以为自己对山水小城早已免疫。直到跟着科考项目来到咸宁,这座湖北南部的低调城市,用三天时间彻底刷新了我对 "小而美" 的认知。在这里,三国烽火与温泉水雾交织,千年茶香与桂花甜酿共舞,竟藏着比想象中更耐人寻味的城市密码。

    历史肌理:刻在青砖上的活态记忆

    初到咸宁赤壁古战场,导游指着江边一片芦苇说:"这里才是真正的 ' 樯橹灰飞烟灭 '"。不同于影视城的宏大造景,真实的摩崖石刻风化严重,却让周瑜像旁的明代古炮台更显苍劲。在羊楼洞古镇,明清石板路上的独轮车辙痕足有两指深,76 岁的老茶工告诉我:"当年每天 300 多匹骡马在这运茶,现在镇上还有 7 家人在坚持手工制茶。"

    让我意外的是咸宁的文化厚度:全市现存古桥 187 座,仅通山一处就藏着 30 多个明清古村落。在刘家桥村,四水归堂的老宅里仍住着汉高祖后裔,天井石缝间冒出的野菊,与廊下晾晒的干辣椒构成奇妙时空对话。


    自然馈赠:温泉与桂香交织的日常

    昆明人看惯了好山好水,却在咸宁的温泉生态面前败下阵来。当地朋友说:"我们这的地热田有 5.4 平方公里,家家户户水管拧开就是温泉水。" 在潜山国家森林公园,晨练大爷自带竹篮捡拾落地桂花,说要做今年的糖桂花。数据显示,咸宁桂花栽种面积达 5 万亩,年产量占全国六成。

    更难得的是生态保护意识。在富水湖湿地,我看到巡护员用长竹竿打捞漂浮物,他们独创的 "水葫芦拦截装置" 让水质保持 Ⅱ 类标准。通山隐水洞的讲解员特意提醒:"钟乳石生长速度是每百年 1 厘米,请别用手触碰。"


    烟火滋味:从早到晚的碳水狂欢

    作为过桥米线原教旨主义者,我却被咸宁的早餐江湖征服。清晨六点的永安巷,蒸汽缭绕的摊位上摞着两尺高的苕粉肉糕,老板娘刀起刀落间,弹糯的粉糕裹着腊肉丁滑进骨汤。本地同事说:"我们管这叫 ' 咸宁披萨 '"。

    贺胜桥的鸡汤铺子前永远排着队,直径一米的大铁锅昼夜翻滚。老板说秘诀在本地散养土鸡和山泉水,我注意到每张桌子都配着整罐胡椒粉 —— 这是武汉人开车两小时来喝的 "续命汤"。傍晚的淦河夜市,烤糍粑与麻辣烫的香气混着桂花米酒香,竟有种奇异的和谐。


    人情温度:分寸感里的热忱

    在咸宁问路是种享受。路口买桂花糖的老太太,会放下秤杆走到店门口指方向;公交司机见我在站台张望,主动探头喊:"去温泉谷坐 8 路,还有三分钟到!" 这种热情里带着分寸感,就像当地待客必备的 "青砖茶",初尝微苦,回甘绵长。

    最难忘的是在通山闯王陵,守陵大爷听说我来自云南,掏出手机展示他拍的野生猕猴照片:"你们有孔雀,我们有猴群,都是自然邻居。" 这种不卑不亢的城市气质,或许正是咸宁最动人的地方。


    回昆明后整理素材,发现咸宁竟与家乡有诸多暗合:北纬 30 的神秘馈赠、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、对自然的虔诚敬畏。如果说差异,大概是咸宁把历史泡进了温泉里,把诗意酿进了桂花中。正如赤壁矶头那副斑驳楹联:"大江东去,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"—— 但有些故事,永远值得驻足聆听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