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080338036
贺胜桥老街与新街:破界共生方是发展正途
京广铁路的汽笛曾催生出“贺站”集市,让武昌县地界的新街与咸宁的贺胜桥老街渐渐依偎在界河两岸——几米宽的河道、桥上的界牌,曾是两地分野的标识,可当两岸烟火早已交融,“合并”或许才是让贺胜桥挣脱地理桎梏、释放发展活力的关键。老街深植咸宁的历史基因需珍视,新街因交通而兴的现实动能也需激活,破界共生方能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。
老街是贺胜桥的文化根脉,其价值在于不可复制的在地本真。“贺胜”二字里藏着的咸宁往事,青砖黛瓦间的鄂南民居特色,老茶馆里飘着的方言腔调,都是老街独有的“文化密码”。这些印记从不是固守的壁垒,反而是合并后最该擦亮的招牌——就像很多古镇借原生文化吸引游人,老街的本真恰恰能成为贺胜桥整体发展的“软实力”,让新街的烟火有文化底色,让老街的故事有传播路径。
新街是贺胜桥的发展羽翼,其活力在于交通催生的聚合势能。因火车站兴起的集市,本就带着“往来通达”的基因,这些年形成的乡镇规模,藏着商贸、人流的现实基础。可若始终被界河隔开,新街的活力难与老街的底蕴呼应:或许老街缺个向外展示的窗口,新街缺份沉淀的文化底气。合并恰是要打破这种“各管一段”的局限,让新街的交通优势为老街的文化传播铺路,让老街的文化魅力为新街的商贸添彩,彼此借势方能让“1+12”。
界河曾是分野的标识,如今更该是融合的纽带。桥上的界牌或许会换模样,但换不掉两地本就交融的烟火——居民早就在桥上往来,生活早就在两岸交织,行政上的合并不过是顺应这种“你中有我”的现实。说到底,合并不是要让老街失了本真,也不是要让新街丢了特色,而是要在“贺胜桥”这个共同名字下,统筹规划、协同发力:让老街的文化被更多人看见,让新街的发展更有底蕴支撑,最终让这片土地上的人过得更踏实、更红火。
如今再看界河两岸,早已不是“各成一派”的模样。与其让地理的界限绊着发展的脚步,不如借着合并的契机,让老街的根脉扎得更深,让新街的羽翼展得更开。贺胜桥的未来,不该困在“咸宁”“武汉”的旧标识里,而该在破界共生中,成为既有历史温度、又有发展活力的新模样——这才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守护,也是对两岸烟火最好的回应。


